序文

  1. 《往生論註講記》前言
  2. 《瀕死體驗》前言
  3. 《淨宗講義》序文(摘要)
  4. 《見聞錄》《現果隨錄》合刊序(摘錄)
  5. 《名號萬德鈔》解題
  6. 《念佛感應錄》編者序
  7. 《人生之目的》序
  8. 《念佛金言錄》編譯者序
  9. 《選擇集》編序
  10. 《觀經四帖疏》編序
  11. 《法然上人全集》序  
  12. 《善導大師全集》編序
  13. 《安樂集》編序
  14. 《易行品要義》序
  15. 《無量壽經五本分段對照》序
淨土宗
慧淨法師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慧淨法師 > 序文
top

序文

《法然上人全集》序  

        《法然上人全集》顧名思義,即是法然上人(法名「源空」西元一一三三 ~ 一二一二)親手所寫或親口所傳之念佛法語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一生不作玄談,不事筆墨;其遺留之法語,或由某種因緣而作,或因他人之請而寫。其法語有中文及日文,悉皆闡揚淨土教理,不涉其他宗派;後人編輯之,名為《法然上人全集》,有一部份亦收錄於《大正藏》第八十三冊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今為利於全世界華人之學本願念佛者方便閱讀,乃將其中文著作加以分段標點,日文著作則譯成中文,編成一冊,分為十個單元,仍然名為《法然上人全集》而出版流通之;所謂「令法久住,利樂有情」,以使上人一生行德及法語,永作長夜明燈,引導苦海群萌,共登淨土之彼岸,齊證涅槃之常樂。(中文著作中尚有〈逆修說法〉、〈往生要集詮要〉,日文著作中尚有〈往生大要抄〉等,由於內容或與其他之文相雷同,或於法義不甚重要,故未編譯。)

 

        此十單元之中,第一是〈選擇本願念佛集〉,此集是中文,是上人淨土思想的結晶與標準,被尊為「淨宗本典」,也是立教開宗之寶典。第二是〈三部經釋〉,也是中文;三部經是淨宗正依經典,而此釋是綱要解釋,三經宗旨,盡在此篇。以上兩篇,文字較長,屬於教旨之類;其餘之文較短,除〈淨土宗略要文〉也是教旨之外,大多是屬於法語與問答性質,但見目錄便知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後面〈源空上人傳〉等三篇,是法然上人傳記。上人之傳記頗多,古今中外,高僧大德,賢士文流之傳記,少有出其右者。卷數多少不定,多則有天皇命令所篡輯的《敕修御傳》四十八卷,少則有十卷傳、九卷傳、一卷傳不等;大多日文,少數漢文。其中聖覺上人以日文所撰述之〈源空上人傳〉(又稱「十六門記」)為最早。聖覺上人是法然上人嫡傳弟子,瀉瓶上足,當時耆宿,眾所欽仰,其撰述簡要而信實    。而〈圓光大師略傳〉是後代之白譽秀道氏以中文所簡略集記。另有一篇〈知恩講私記〉,也是中文,是法然上人往生之後十年左右由其另一高徒隆寬上人所寫,見其文體,應是紀念上人之法會中所朗誦之文,是    敘述上人芳躅,歎其高德之短文。此三篇傳記,互有長短詳略,可大概瞭解上人一生之行德,故一併編輯之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最後面「附錄」三篇,一是〈選擇集綱要〉,是略述上人根本思想及淨宗大綱之文,淨宗行人,亦應閱讀。二是〈選擇集編者序〉是〈選擇集〉單行本之編者序文,以    敘述上人之靈應奇瑞為主,意在增進讀者敬信之情。而可謂《全集》殿後之〈源信念佛法語〉,可說字字放光,句句響亮;文字雖少,擲地有聲;內容平淺,響徹十方;既深本願之仰信,又徹人情之機微;吟味再三,口留餘香。此文與〈一枚起請文〉,古稱雙璧;此之雙璧,亦可作為座右銘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,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,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;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,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九歲出家,十五歲(一說十三歲)登佛學重鎮之比叡山修行。生死心切,無常觀深,為速求證悟,閱藏五遍,兼學八宗,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,教界第一之學匠。四十三歲時,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《觀經四帖疏》,至〈散善義〉

 

一心專念,彌陀名號,行住坐臥,不問時節久近;
念念不捨者,是名正定之業,順彼佛願故。

 

之文時,眼睛一亮,當下信心開發,豁然徹悟彌陀本願宗旨--

 

罪惡深重、煩惱熾盛之散亂凡夫,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
則乘佛願力,必定往生彌陀報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,感悅徹髓,高聲念佛,不覺淚湧。此事本書第四六六頁之〈示聖光之法語〉及第四九○頁〈淨土隨聞記〉略有記載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誠然,彌陀佛王,大悲願力,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,令諸眾生,功德成就。其真實功德,全在六字名號之中;但念佛名,即是乘佛願力,全部領受彌陀惠施之真實功德,必定往生成佛,無一遺漏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此後上人一生捨棄雜修雜行,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。自行化他,皆以念佛;專談淨土之法,懇勸念佛之行。因之華夷緇素,遠近貴賤,晨昏輻湊,門前成市。問義尋行之輩,濟濟煌煌,絡繹不絕;常隨近侍之眾,如百川之歸巨海,若鱗介之宗龜龍。計其出家弟子三百餘人,皆稟上人之教,或閑居念佛,或弘化四方。日本之佛教,一天四海,泰半歸入淨土門,皆由法然上人之勸化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,一言以蔽之,即是《選擇本願念佛集》所「標宗」之

 

往生之業    念佛為本

 

及其「結論」(大綱)之

 

正定之業者    即是稱佛名    稱名必得生    依佛本願故

 

       此標宗及結論之法語,乃完全遵循善導大師之思想以闡明往生之正因。所謂「稱名必得生」,何以故?「乘佛本願故」。只要稱念佛名,即是乘佛本願;若非稱念佛名,即非乘佛本願。此亦即簡潔扼要明瞭地解釋本願之王的第十八願之

 

乃至十念    若不生者    不取正覺

 

的正意。「乃至十念」即是「念佛」,亦即「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一聲一念」之念佛;果能於此深信不疑,則信行一體,從今以後,其人必定自然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」,直至臨終永不退轉;此即善導大師所言:

 

一發心以後,誓畢此生,無有退轉,唯以淨土為期

 

之意。如此之人,往生淨土現在已定,不必等到臨終正念;所謂「十念業成,往生決定」,這都是彌陀佛王願力之所使然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的思想與行誼,完全崇敬、傾倒、依循於善導大師,所謂「偏依善導一師」。其教化一向簡要淺顯,摒棄複雜深奧,真正合乎本願法門之「易行」與「安樂」之原則。綜觀本《全集》內容,除了〈大原談義聞書鈔〉一篇以外,其餘各篇,雖文有長短,但每篇都以淺白的文字,易懂的道理,要言不繁,透徹根源的闡明「稱念必得生,依佛本願故」的本願宗義,以使不論有智無智,任何人都能疑慮冰消,信心怒放,既喜念佛,更喜往生決定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故知本願法門,如阿彌陀佛之本願所言:「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如善導大師之解釋所云:「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。」此外別無深奧。因此,若有人來妨礙說:「念佛不能往生!」便是彌陀之敵,祖師之仇,不可親近,不可聽從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本願法門不可講得很雜、很深、很玄、很難,或別立新義,欲顯異惑眾;要講得平易樸實,親切自然,使得連不識字、沒有文化的老太公、老太婆也能聽得懂、做得到。否則不如不講,以免上違佛意,下誤眾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本願法門極其簡易平常,不可好多、好雜、好深、好玄、好難,或尋奇覓巧,欲與人不同;此則如羊走迷,必入歧途,遭受矇騙,將再度沉淪,不得往生,因為這些皆非往生之因。

 

        《法然上人全集》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,現將善導大師本願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,使讀者一目了然,得其精要;易持易記,容易掌握領解:

 

一、若我成佛    十方眾生    願生我國    稱我名字
    下至十聲    乘我願力    若不生者    不取正覺

 

二、若我成佛    十方眾生    稱我名號    下至十聲    若不生者    不取正覺
    彼佛今現    在世成佛    當知本誓    重願不虛    眾生稱念    必得往生

 

三、一者決定深信: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以來,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。
二者決定深信: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,無疑無慮;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

 

四、深心即是真實信心:
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,善根薄少,流轉三界,不出火宅;
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,及稱名號,下至十聲一聲等,定得往生;
乃至一念無有疑心,故名深心。

 

五、一心專念,彌陀名號,行住坐臥,不問時節久近;
念念不捨者,是名正定之業,順彼佛願故。

 

六、一切凡夫,不問罪福多少,時節久近,但能上盡百年,
下至一日七日,一心專念,彌陀名號,定得往生。

 

七、言「弘願」者,如《大經》說:
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。

 

八、雖說定散兩門之益;
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由此可知,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:「雖說定散兩門之益(一代教法);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稱,彌陀佛名(本願念佛)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 故「一向專稱」是彌陀本願、釋尊本懷;是佛法精華、佛教結論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因此,法然上人也以善導大師之「觀經流通釋文」而建立淨土宗,以顯明「散亂凡夫,但稱佛名,則乘佛本願,必生彌陀報土」之宗義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以此明知:信有彌陀,信有極樂,信上盡一形、下至十聲一聲一念,必得往生;如是信受願生而念佛者,則不論何時、何地、何人,無不往生極樂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亦即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」,即是「乘佛願力定得往生」,即是第十八願「念佛往生願」(本願)之宗旨,簡表如下: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,目的在於開創淨土宗,若不別開淨土宗,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,則淨土之教理被混淆,宗旨不明,方針不知;欲修淨土之人,不免多歧亡途,雜信雜修,甚或求渡無津,望洋興嘆。然若建立淨土宗,則淨土之教行信證:亦即目標與方法,瞭如指掌,朗然不紊;不致誤導方向,如盲走迷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,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,而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義,則凡欲了解善導大師之淨土精髓者,若虛心細讀《法然上人全集》,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淨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,而忠誠虔敬專一無二的傳此思想,加以純粹不雜、簡明精要、踏實穩健的開展,令人如日朗照、心開意解、歡喜信受的奉行者,即是法然上人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故此《法然上人全集》,是淨土教理的精華,他力行人的龜鏡;篇篇直指彌陀肝心,句句顯露救度本懷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是本願的骨髓,信心的腑臟,念佛的咽喉,往生的目足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,六道苦海的慈航;饑者的佳餚,貧者的寶珠;歧路的指標,浪者的歸宿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恐懼的人有福了,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;

        空虛的人有福了,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。

        濁世惡機:欲於今生往生,直入報土,速證佛道,不可不閱。

        末代愚人:欲於現在斷疑,徹底安心,永除恐懼,不可不讀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,取之不竭,讀之不厭;其味無窮,常看常新;佛恩橫流,法喜四溢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此書是彌陀真意,釋尊本懷,諸佛護念之書,有緣得之,宜珍重恭敬,信受奉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又,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,同是彌陀勢至應化,同是現生證入三昧,同是才學智慧高邁;同以淨土法門為專宗,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;故其淨土思想,是淨宗正脈、淨宗標準。若後之學者、善知識,或任何人,其著書立論,與此二祖相背,則棄而不依;因為此之學者、善知識等,仍是凡夫,未證三昧,智行未具,其所言論,若不全依祖師(善導、法然),則難免所謂「別解別行」,而別立新義,是故不可依循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又,善導大師《觀經四帖疏》等「五部九卷」的淨宗寶典,於唐武宗滅法浩劫後,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,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瀛。但,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,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,則不只寶典埋沒,乏人問津,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;是故,法然上人之恩,不可言喻!

 

       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(本願),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,此解釋是原則、標準,依此釋,信解之,實踐之,列表於後:

 

        第十八願之文:

設我得佛    十方眾生    至心信樂    欲生我國    
乃至十念    若不生者    不取正覺

        善導大師於《觀念法門》解釋云:

若我成佛    十方眾生    願生我國    稱我名字
下至十聲    乘我願力    若不生者    不取正覺

        又於《往生禮讚》解釋云:

若我成佛    十方眾生    稱我名號    下至十聲    若不生者    不取正覺
彼佛今現    在世成佛    當知本誓    重願不虛    眾生稱念    必得往生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 故知:願生極樂,專稱佛名,即是乘佛願力,必得往生。

        故淨宗宗旨即是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」,應信而行之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法然上人云:

「若我成佛,十方眾生,稱我名號,下至十聲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
彼佛今現,在世成佛,當知本誓,重願不虛,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。
此文應常稱於口、浮於心、寓於目。
阿彌陀佛成就本願,莊嚴極樂世界;
以佛眼十方遍覽,有否念我名號之人;
以佛耳晝夜傾聽,有否稱我名號之人。
是故,一稱一念之人,阿彌陀佛無有不知;攝取光明,不捨其身,臨終來迎,無有空過。
此文者:四十八願之眼也、肝也、神也。結為四十八字者,此之故也。」

分享到
中華淨土宗協會
淨土宗文教基金會

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
電話:02-8789-4818
傳真:02-8780-7050
E-mail:amt@plb.tw

捐 款 護 持

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

本會推薦使用
前往

信用卡單筆護持

單次隨喜護持
前往

四大超商繳費護持

多元化的護持
前往

其他方式隨喜護持

匯款護持方式
前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