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像

  1. 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
  2. 動容發欣笑:敦煌殘本「阿彌陀佛說法圖」
  3. 雲岡千年影:第三窟西方三聖像
  4. 妙相傳法音:敦煌321窟淨土變相圖
  5.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:《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》(摘錄)
  6. 善根所成妙臺座:一座彩繪蓮臺
  7. 《阿彌陀經》流通本異同思考
  8. 敦煌壁畫中的《無量壽經變》
  9. 眾生安樂我安樂:說說佛涅槃圖
  10. 動容發欣笑: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
  11.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
  12. 反彈琵琶說救度:「觀經變相」賞析
  13. 落日見彌陀:古龜茲壁畫殘影
  14. 一句彌陀作大舟:朝鮮「般若龍船圖」
  15. 翻山越嶺,只為我來「山越阿彌陀圖」
  16. 盛世遺珍: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
  17. 絕唱《願生偈》古壁耀慈光
  18. 淨土瑰寶:最早的西方三聖像
  19. 悲欣交集見彌陀
  20. 一幅傳世巨作,一片故鄉風月
  21.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──曇鸞大師親筆寫經
  22.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
  23. 同生安樂: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
  24. 遊戲見天真:齊白石筆下的「阿彌陀佛」
  25.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
  26. 選擇念佛——記西千佛洞觀經變
  27. 二河白道圖(京都 光明寺)
  28. 欲盡孝養,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──韋均造西方三聖像
  29.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──西方淨土變
  30.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
  31.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
  32.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
  33. 一時作佛──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(隋)
  34.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
  35. 器宇如王——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
  36. 五臺山佛光寺「阿彌陀佛說法圖」
  37.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
  38. 稱名必來迎——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
  39.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
  40.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
  41. 引路菩薩圖
  42. 巍巍獨坐度眾生——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
  43. 阿彌陀佛接引圖——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
  44. 阿彌陀佛的微笑——西魏彩繪泥塑:麥積山石窟第44窟
  45. 大勢至菩薩像
  46.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
  47.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
  48.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
  49.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
  50. 回顧的阿彌陀佛
  51. 2020,彌陀依舊愛你、愛你!
  52. 淨土,在名號等你
淨土宗
淨土藝術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淨土藝術 > 淨土宗藝術
top

淨土宗藝術

千年佛光寺 萬古淨土門

       一、佛光無盡,光照大千

       西元478年,北魏宕昌王途經五臺縣,在一四面林巒、中心平坦處,遇一山寺,綠水環繞,松柏掩映,有萬道金光遍照,即書一匾額,名「佛光寺」。

       十二年之後,十四歲的曇鸞大師,慕五臺山神蹟,遊金剛窟,見異徵,遂於佛光寺出家。大師撰寫的《往生論註》,傳承龍樹、天親二位菩薩,明彌陀本願之旨:「凡是生彼淨土,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,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。」由此奠定淨土門他力之根本,使易行之道得以傳承,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之光得以顯彰。從曇鸞大師在此出家的那一刻起,就註定了佛光寺與淨土的深厚因緣。

       隋唐之際,又有道綽大師、善導大師之傳揚,廣開淨土門,五臺聖地,淨土流行。法照大師於竹林幻境,親見大士真容,得蒙面諭:「末法眾生,以念阿彌陀佛願生極樂最為當機。」遂一心專弘淨土,使彌陀名號風行天下。法照大師也曾於大曆年間,在佛光寺弘傳淨土,佛光寺與淨土之深緣,可見一斑。

       只是世間無常,不久之後遭逢會昌法難,除了祖師塔等幾座墓塔之外,其餘建築、佛像等都破壞殆盡。昔日莊嚴的殿堂、古樸的佛像,已在無常風雨中隱去光華。

       唐宣宗年間,佛光寺才得以恢復舊時盛大輝煌的規模。佛光寺依山而建,坐東朝西,這樣的格局,或許是祖師融入淨土思想,精心設計;或正是地利人和,恰好呈現出特別的淨土寓意。寺院中軸最核心的主殿,即東大殿,立於高處,兩邊山勢環抱,前方視野開闊,直面西方。整座寺院,彷彿遊子日日面西,即將擁抱家鄉的彌陀慈父;又像阿彌陀佛張開雙臂,大敞懷抱,靜待十方念佛人來朝,稱念名號,回歸淨土。

       佛光寺僻處五臺山郊,香火冷落,寺僧貧苦,也遠離主流視線的注目,因而倖免於往後的千年動盪,及不當的人為翻修,得以完整保存。

佛光寺東大殿阿彌陀佛

       近代有學者稱,唐代建築已片瓦不存,沒想到梁思成夫婦抱著一絲信念,歷經艱辛,於1937年6月,在峰巒間、古臺上,照見巍峨壯麗的佛光寺東大殿,揭開了這一幕幽光潛耀的千年奇蹟;夫人林徽音也最終確定,東大殿建造於唐大中十一年(857年),證實了中原大地上真有唐人遺構。

       這彷彿顯示阿彌陀佛悲願無盡,為令苦難的女子安心,往昔發願之時,特為女眾發願:「設我得佛,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,其有女人聞我名字,歡喜信樂,發菩提心,厭惡女身,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,不取正覺。」而那一天正是戰爭爆發前夕,至闇至苦,所以當他們發現建築的那一瞬,感受的不僅是唐構的餘輝,還有佛像散發的無盡慈光。

 

       二、造像絕唱,慈悲深藏

       佛光寺東大殿有七開間,宏大寬綽,內部以佛壇為主,足足有五開間之廣。壇上供唐代原塑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、彌勒佛三尊,主尊兩側各有脅侍菩薩,加上佛壇兩隅的二天王,數十尊彩塑一字排開,洋洋灑灑,蔚為大觀。

       但美中不足的是,聖像歷經千年風霜,頗有些衰敗;後人有所不忍,加以重妝,卻用色過度,大紅大紫,甚至畫上了龍袍,把唐風雅韻徹底掩蓋了。

       壇上三尊,居中的是釋迦牟尼佛,偏袒右肩,通高5.3公尺,跏趺坐於長方形須彌座,左手捧缽,右手作「觸地印」。阿難和迦葉分侍兩側,四尊菩薩環繞身旁,可以見到一佛出世,無量聖者隨行的盛況,生動刻畫著本師釋尊從久遠劫來,八千次往返,度苦眾生。

佛光寺東大殿觀世音菩薩

       左尊是彌勒佛,高5.3公尺,雙足下垂,腳踏蓮花。面相威嚴肅穆,恍若光明從兜率淨土而來,普照世間,等待著龍華三會上,照破眾生心中無明。

       聖像阿彌陀佛居右,共一鋪七尊,作一佛、四菩薩、二供養菩薩。阿彌陀佛像也是高5.3公尺,跏趺坐於六角形束腰須彌座上,嘴角上揚微笑,略為俯首,注視著前來禮拜之人,正好目光交會,親切自然,拉近了與眾生的距離。阿彌陀佛並非高高在上,遙不可及,而是主動躬身走近我們,作不請之友,為我們演說妙法──彌陀結「說法印」,寓意「今現在說法」,與大殿前簷北次間拱眼壁外的「阿彌陀佛說法圖」交相輝映,更顯示了彌陀恆時演說法要,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因此悲智交迸,焰光一時俱出──匠人以繁複的迴旋狀聯結,構成鏤空而龐大的屈曲立面,有流動之感,襯托出佛像之深邃靈動。

 

       三、彌陀名號,諸佛宣揚

       佛壇左梢間立騎象普賢菩薩一鋪五尊。普賢菩薩通高4.8公尺,手持梵篋,右足垂踏蓮臺,於白象背上作「遊戲坐」,雋逸超塵;頭飾華美的寶冠,面龐豐腴,端莊慈祥,雙眼下歛,注視世間。

       佛壇右梢間立騎獅觀世音菩薩一鋪五尊。觀世音菩薩舒眉展眼,神情安祥,寶冠正中有一小化佛,正是阿彌陀佛。《般舟讚》言:「天冠化佛高千里,念報慈恩常頂戴。」《往生禮讚》中亦言:「西方阿彌陀佛,觀音頂戴冠中住。」

       按例,普賢應與文殊相稱而立,文殊菩薩坐獅侍左,普賢菩薩坐象侍右;在東大殿裡,普賢菩薩坐象左立,而坐獅右立的卻是觀世音菩薩,這或許是為了凸顯淨土法門吧!唐代之際淨土盛行,家家彌陀佛,戶戶觀世音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尋聲救苦,常來至此行人之所,助阿彌陀佛普攝一切,「救苦分身平等化,化得即送彌陀國」。所以在彌陀師尊之側,供奉聖弟子觀世音菩薩,最契合當時眾生之機。

文/覺悅 法師

 

分享到
中華淨土宗協會
淨土宗文教基金會

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
電話:02-8789-4818
傳真:02-8780-7050
E-mail:amt@plb.tw

捐 款 護 持

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

本會推薦使用
前往

信用卡單筆護持

單次隨喜護持
前往

四大超商繳費護持

多元化的護持
前往

其他方式隨喜護持

匯款護持方式
前往